首頁 / 平安視點 / 聲音 / 邵平:道術合一,商業銀行轉型突圍之路

聲音

邵平:道術合一,商業銀行轉型突圍之路

邵平:道術合一,商業銀行轉型突圍之路

時間:2016-07-31 作者:平安銀行【字體:       

“他四年磨一劍,打破固有思維,跳出銀行辦銀行,為未來發展開拓空間;他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帶領平安銀行鳳凰涅槃。 ”這是第四屆銀行綜合評選委員會對年度戰略銀行家——平安銀行行長邵平的評語。

近日,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6年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暨第四屆銀行業綜合評選”在北京舉行。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20餘位國內銀行業高管共聚一堂,就“未來銀行之路:轉型與突圍”展開討論。作為“年度戰略銀行家”的獲得者,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出席論壇並以“銀行經營的‘道’與‘術’——呼喚銀行家精神”為主題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很高興又和大家相聚在2016年的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借此機會,想和大家就當前銀行業遇到的熱點問題做一些交流。

一、週期的考驗:商業銀行之冬

根據權威人士的判斷,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L”型的發展階段。在邀請函上,主辦方也清晰地闡明了銀行面臨的風險形勢。對銀行人來講,可以說現在進入了一個“焦慮時刻”。

近幾年,銀行的利潤增速斷崖式下跌,從2011年的36.34%銳減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雖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調節的偶然性因素。從30%多的高增長到接近零增長,銀行業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變化。

比利潤增速下滑更為嚴酷的現實是,商業銀行不良率的攀升。從2013年3季度開始,銀行告別了過去多年不良的“雙降”態勢,不良率和不良額大幅回升。今年一季度,行業不良率上升到1.75%的水準,關注類貸款占比上升到4.01%,撥備覆蓋率下滑到175.03%。鑒於全球日益複雜的經濟金融形勢,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匯率風險的相互交織,索羅斯也放言:基於他60年的經驗,金融危機再一次慢慢展開。英國脫歐及其引起的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也讓整個世界錯愕不已。現在要對中國經濟觸底和不良率見頂的時間做判斷,可能還為時尚早。

最為嚴重的是:銀行在新增信貸的投向上也面臨“資產荒”的問題,原來風險較小的國企債務、地方政府擔保的信用債也開始爆發風險。新增資產缺乏“安全區”,銀行腹背受敵。去年我在論壇上講的:“中國銀行業進入了三十年未有之變局,大躍進的時代結束了”,現在看來,事實被不幸言中了。

處在這樣嚴峻的時刻,銀行人的心中可能都會升騰起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中國銀行業的明天會好嗎?”。銀行業的離職潮恐怕來源於此吧。

錢穆先生說:“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如果從歷史長週期看,中國銀行業進入了一個怎樣的歷史階段呢?“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要看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短期的焦慮中抽離出來,放在長週期裡回望歷史的河流,去深刻地剖析原因,把握其中的規律。

二、週期的規律:銀行經營的“道”與“術”

實際上當前銀行業面臨的困境,其背後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如果說銀行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那麼,我們是否在風險的管理上出現了理念上的偏差呢?最近我始終在思考銀行業的一個術語:RAROC——就是經過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這個詞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充分體現了現代銀行的審慎經營理念,就是要將未來可預計的風險損失量化為當期的成本,對當期收益進行調整;同時為非預期損失做出資本儲備,使銀行的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掛鉤,進而衡量資本的使用效率。我認為這個詞對我們當下中國銀行業的啟示意義是重大且深遠的。

前些年,很多銀行在繁榮期高歌猛進,追求高額的會計利潤,而對經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缺乏考量;不良資產大量侵蝕利潤的現實告訴我們,現在進入到了風險調整的時侯,我們原來創造的報表利潤正在被風險無奈地調整著,我們在還歷史的賬。“出來混總是要還的”,RAROC代表的規律在長週期中起作用了。我們都習慣了順週期經營,對風險則是有意無意的漠視。所以,摒棄短期的激進,回歸長遠的理性,使銀行長期保持穩定的RAROC回報,這就是商業銀行的經營之“道”。

回顧歷史,金融景氣度與經濟週期高度一致,銀行利潤的波動更高於經濟的波幅,這是無法回避的長期規律。既然中國經濟將經歷一個L型的發展階段,那麼期待銀行資產品質快速反彈、利潤恢復高增長就是不現實的。銀行需要認清這一規律,敬畏這一規律,回歸到合理的增長目標上來。

把握住穩健經營的“道”,銀行就有了走向未來的可能;但要在困局中突圍,脫穎而出,還需要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提升管理水準,這就是銀行經營的“術”。在之前的黃金十年中,借助於經濟飛速發展、牌照壟斷和利率管制的紅利,銀行很容易一飛沖天。這一片浮華也讓銀行患上了“懶惰病”和“盲目自大症”。比起國外優秀銀行深厚的經營管理積澱,我們還略顯單薄,這也是中國銀行業陷入增長瓶頸和風險陷阱的原因。以富國銀行為例,它始終堅持 “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説明客戶在財務上取得成功”的經營理念,抵制住了次貸業務、衍生工具等高收益領域的誘惑,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優化,將自身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因此,富國才能在次貸危機中彎道超車,超越花旗成為了全美市值最高的銀行。

明晰了“道”和“術”,把握了長週期經營的規律,我們就可以客觀看待銀行當前的困難——這是在經濟大週期下銀行所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回顧那些從幾次危機中走過來的國際大行,會發現它們都經歷了一個週期性洗禮的過程。1913年的前20大銀行中,有15家都已成為過眼雲煙,但巴克萊、花旗、法興等經受住了週期的考驗,到今天依然立於潮頭。過往的歷史反復印證著一個真理:穿越週期,是銀行的必修課。真正的百年老店,無一不是經歷多次週期考驗而屹立不倒的強者。

三、週期的超越:呼喚銀行家精神

最終塑造我們的,是我們所經歷的那些艱難時刻”,桑德伯格的這句演講詞,也許是當下對於銀行人最好的警醒和鼓勵。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完整經濟週期的考驗,會真正塑造出兼具“道”和“術”的銀行家,誕生出中國的銀行家精神。那麼,什麼是我們心中的銀行家精神呢?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要牢固樹立穩健經營的信仰。金融是“剩者為王”的行業,穩健才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門,銀行在實際經營中,很容易走向穩健的反面——激進,以過度承擔風險為代價,去追求短期的利潤。2015年德意志銀行過度涉足高風險的大宗商品衍生交易,致使巨虧68億歐元的事件,殷鑒不遠。這樣一家老牌的國際標杆銀行,在外部競爭和股價壓力之下,也陷入激進的“囚徒困境”。花旗前CEO普林斯說“只要音樂還在繼續,你就不得不跳舞”,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可見樹立穩健經營信仰之難!而正因為其難,才彌足珍貴。

第二,要矢志不移地加強戰略管理。首先,要有保持戰略定力的決心。保持定力是一種深刻的經營哲學。華為“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一個城牆口衝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持之以恆,就是保持定力的典範。但是,保持定力絕不像詩歌中說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那樣浪漫,需要抵制各種誘惑、頂住業績壓力,甚至犧牲短期利益。而這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作為支撐,需要股東、董事會、管理層等深刻洞察銀行的經營規律,不汲汲于短期的繁華,也不戚戚於暫時的困難,才能真正做到“面對風雨,不動如山”。其次,未來銀行間的分野將不僅僅體現在戰略的選擇上,更主要的將體現在戰略的執行上。銀行要實現行穩致遠,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既定戰略的實施,形成“集中、連續、一致”的戰略行動。讓戰略執行成為銀行的行動自覺和行為習慣,不搖擺,不猶豫、不彷徨,在喧囂混亂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真正走出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第三,要提高精細化管理水準。當前資產品質在不同商業銀行之間整體的差異性、同一商業銀行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同一區域業務不同商業銀行分行之間的差異性,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管理的差異性造成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及其金融增長模式已經終結,內涵式集約式的增長模式已經到來。因此,精細化管理將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行動的指南。中國的銀行業毫無疑問已經進入了管理制勝的時代,通過精細化管理來尋求突圍是必然選擇。

四是要有創新的精神內核。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也是商業銀行發現市場機會、服務實體經濟並有效化解風險的重要抓手。但是,必須堅持有效創新。08年金融危機一個重要的誘因就是眼花繚亂背離真實原則的衍生品創新。我認為“有效創新”要符合三個原則:順應政策而非尋求套利;支援實體而非資金空轉;控制風險而非推波助瀾。

1947年,國民黨佔領了延安,毛主席題寫“光明在前”,他高瞻遠矚地指出:眼前的撤退,不過是暫時的困難,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方。展望中國銀行業的未來,我也堅信“光明在前”。只要我們痛定思痛,洞悉歷史規律,接受歷史教訓,勇毅篤行,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夠創造新的輝煌!經過經濟大週期的洗禮,中國必將誕生出一批基業長青的偉大銀行!
謹以此與大家共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