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平安視點 / 聲音 / 任匯川詳解平安數億用戶大遷徙

聲音

任匯川詳解平安數億用戶大遷徙

任匯川詳解平安數億用戶大遷徙

時間:2015-12-11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趙萍【字體:       

導讀

與一般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從非金融業務引流至金融業務的路徑不同,平安的客戶遷徙則是正反雙向的,有些客戶本來就是平安的金融客戶,現在讓他們從線下往線上走,成為平安生活服務類的用戶;而有些則是線上的非金融客戶,通過將金融服務嵌入生活場景,使其遷徙成金融業務的客戶。

本報記者 包慧 上海報道

作為綜合金融控股集團的典型範本,中國平安(36.900, -0.02, -0.05%)所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在於,截至今年3季度末,其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經達到1.97億,年內突破2億已無懸念。

再考慮平安集團9000多萬的線下金融客戶,即便去掉重疊,平安合計已經擁有超2億的用戶。這一規模即使與線上流量最大的BAT相較,也不遑多讓。以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為例,其實名註冊用戶也為3億多。

而在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業凈利潤增速普遍放緩至個位數甚至負數時,2015年三季報顯示,中國平安同期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82.76億元,同比增長52.4%。總資產達到4.7萬億,較年初增長16.5%。

「平安很可怕。」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都這樣評價中國平安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布局。因為平安的特殊:機制比銀行更為靈活,實力又比互聯網公司更雄厚。雖然平安能否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彎道超車」尚待檢驗,但其更強悍的轉型基因卻是顯而易見。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今年剛過27周歲的「青年」平安在創新業務上從來都不是修修補補,而是大手筆的基因突變。

11月16日,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獨家專訪,詳解了平安在傳統業務和新型互聯網業務上的戰略布局以及超兩億用戶互相遷徙的路線圖。

而對於目前行業陷入資產荒的困境,任匯川表示,問題並不是資產荒而是「好的資產」荒,「安全資產」的資產荒,所以保險公司要調整投資策略。「降息周期里,保險公司要維持過去同等的投資回報率要冒着更大的風險,所以不能只關注資產端的挑戰,而需要同步考慮資產和負債兩邊的調整,做好資產和負債的匹配。

「做好ALM(資產負債管理)永遠是保險公司投資的根本原則。」任匯川強調。

大保險→大金融→大生活

27年前在深圳蛇口以產險業務起家的中國平安,近年來的戰略發展可以概括為,從大保險(產險、壽險、養老險、健康險)延展到大金融(保險、銀行、投資),再到圍繞用戶「醫、食、住、行、玩」等生活需求發展的大生活類互聯網金融業務板塊。

對於這種戰略衍變背後的邏輯,任匯川表示,不能單純從業務表層來看如何變遷,其實集團業務主要聚焦於兩個垂直領域,一是資產財富管理,一是健康醫療管理。前者是平安一直以來深耕的領域,從保險到信託,再到證券、銀行,是平安成立這27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旨在依託平安金融全牌照的優勢,打造一個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而健康醫療管理則是平安從十年前就開始布局的,一方面跟保險主業相關;另一方面則因為保險往往是健康醫療產業鏈上最後的買單者,向整個健康醫療產業鏈進行縱向延伸也符合邏輯。

在平安看來,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的老百姓(71.100, 0.48, 0.68%)都在追求財富指數,未來三十年可能都要轉變為追求幸福指數,而追求幸福的基礎就是健康,中國作為第一人口大國,健康消費需求會大幅增加,因此,醫療技術的改進和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是必須的。

「所以,平安的戰略依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始終致力於成為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任匯川稱,「圍繞戰略藍圖我們推動相關的服務、平台或者市場,將金融服務嵌入」醫、食、住、行、玩「等生活場景,聚焦於資產管理和健康管理兩個垂直領域,搭建資產交易市場、積分交易市場、汽車交易市場以及房產金融市場,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生活服務。

與一般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從非金融業務引流至金融業務的路徑不同,比如一些從記賬開始的工具,通過免費提供服務吸引客戶,後期再將其轉化為金融業務的客戶(比如銷售理財產品)等變現方式不同,平安的客戶遷徙則是正反雙向的,有些客戶本來就是平安的金融客戶,現在讓他們從線下往線上走,成為平安生活服務類的用戶。而有些則是線上的非金融客戶,通過將金融服務嵌入生活場景,使其遷徙成金融業務的客戶。

「互聯網+保險」或將分三步走

平安的互聯網業務在所有金融控股集團中不僅是布局最早的,也是做得最好的,比如陸金所等,已經成為行業的標杆。但在互聯網保險領域卻相對「保守」,是平安認為互聯網保險的「春天」尚未到來,還是平安有一套自己的「風口」邏輯?平安認為未來互聯網保險大爆發將會如何引爆?

任匯川表示,互聯網對於金融業的改變,最早是從淺表層面的產品開始的,比如借貸領域的P2P,股權領域的眾籌。「目前還沒有典型的模式代表互聯網保險,但我認為,保險未來被互聯網改變的空間很大。當然,底線是保險業依然是要被監管的行業,互聯網保險的底線是要有監管和遵守最大誠信法則。」

他還認為,保險最初的產生就是源於一種互助和信息集合,特別符合被互聯網顛覆的「條件」。而互聯網對保險的「顛覆」又可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互聯網對保險服務的改善,比如說在線投保與服務,平安從六七年前就在業內首推電話和網上直通銷售,可以說是互聯網車險的拓荒者。互聯網車險70%的服務都是通過線上實現的,比如說客戶手機自助服務,線上完成定損理賠劃款等。在改善服務方面,以平安好車主的App為例,以提供保險服務為核心,比如查詢保單和理賠進度,再延展到汽車後市場的服務,比如違章提示、用車養車服務等。

第二個階段是對定價模型的改變。將與保險事故關聯的直接定價因子拓展到依據用戶行為習慣乃至信用數據等更多維度的數據定價。平安產險也很早就把定價因子從車因素擴展為從車+從人因素,比如女性的賠付率比男性低5個百分點,這與一般人對「女司機」的印象不同,其原因就在於女性駕車者出險頻度雖高,但大事故比男性少。平安的大數據徵信公司(前海徵信)近期也做了很多類似的研究。

任匯川稱,「平安集團內部已經有豐富的大數據積累,除了車主保險數據,也嘗試通過搜集其他非保險的公開數據進行比對和驗證,包括行為和信用數據。以日常行為的維度來說,如果一個車主經常在深夜駕車那麼出險率肯定會更高,金融信用好的客戶安全駕駛的比例也更高。將來,類似於這樣的數據模型會讓保險定價更加精準。在費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通過保險和非保險結合建模,可以實現更加合理和精細化的定價,讓每個人都不在保險上花冤枉錢。」

此外,保險流程的紛繁複雜、產品與客戶需求不匹配,使用場景缺乏等一直是客戶的痛點,互聯網的侵入者也一定不會輕易錯過這些「良機」去下手「顛覆」,比如理賠難和投保的誤導就是保險行業亟待改善的兩個共性問題。

第三個階段,則是互聯網可能會從保險根基上進行顛覆。按照互聯網的信息共享和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邏輯,直接連接服務提供商和被服務者是互聯網+保險的方向所在,本身也應該走到這一步來。比如,客戶購買保險,貌似是為了賠款,但背後的邏輯是需要服務。例如買車險是為了出事故後「修好車」,「有車開」,因此如果有互聯網公司能充當資源中介,理論上是可以跨過保險公司,而直接把客戶的需求和服務提供商聯繫在一起。

「例如現在有一些大的出租汽車公司採取自保的方式,不買或者只買最基本的保險,那麼套用到一群陌生人也是類似的,特別是好客戶之間的需求更強大,這也是保險公司必須開始關注的一些可能性,」任匯川同時強調,這種把供需雙方直聯的O2O模式在其他行業已有成功先例,在保險行業則還是一種潛在的變化趨勢和挑戰。但如果互聯網公司要繞開保險的牌照和監管,這裏面還是存有風險。

據任介紹,平安已經在做前兩個階段的改變,同時正在把保險滲入到更多的場景裏面去,比如說平安好車做的車輛交易平台,交易中就能嵌入相關的保險產品,同時平安也在跟其他的外部平台合作,讓保險更為場景化,變得更為簡單。

近期眾安保險跟平安合作,推出了國內首個O2O合作共保模式的互聯網車險——「保驫車險」,可謂平安在互聯網保險領域的一個新嘗試。在平安已有的車險服務基礎上,保驫車險依託平安和眾安各自領域的大數據資源,根據用戶駕駛習慣等多維度因子實現差異化定價,提供差異化的車險服務。

對於此次雙方合作背後的原因,平安的動力究竟何在,市場上有兩種解讀,一是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希望通過眾安來激活平安產險內部的活力,倒逼傳統的車險業務轉型;另外一種聲音則是作為股權投資收益,平安持有的眾安股權比例太小(僅15%),股權投資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於這兩種解讀,任匯川表示都不準確。他稱,平安是眾安的股東,當然要支持它的發展。同時,眾安也是平安很好的業務合作夥伴,例如眾安強在線上,平安就支持了它線下的理賠查勘服務。

對於平安產險近年的發展,任匯川表示作為中國第二大產險公司,平安產險能做到「雙優」,即在保費規模增長超過市場的同時,綜合成本還低於市場,一兩年也許偶然,持續數年實屬難能可貴,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仍是基於出色的客戶服務及其帶來的市場口碑。